AMD闪龙3000+参数—闪龙3000什么时候

AMD速龙64的辉煌,回忆15年前DIY经历,也许是90后没有的记忆大概是2004年底、2005年初,沉迷于DIY硬件的我决定组装一下台式机,用来上网和玩游戏。

AMD 速龙64 的辉煌,回忆15年前 DIY 经历,也许是90后没有的记忆

大概是 2004 年底、2005 年初,沉迷于 DIY 硬件的我决定组装一下台式机,用来上网和玩游戏。确定预算、敲定配置后,便来到徐家汇的太平洋数码广场采购硬件,回家自己组装。

CPU 挑选了一块散装的 AMD Athlon 64 3000+,第一代 90nm 工艺,代号 Winchester,拥有 512KB 二级缓存,频率为 1.8GHz(外频 200MHz、倍频 9x),实际性能与 3GHz 的 Intel P4 处理器相当。较低的核心电压、同系中最低时钟频率、最低价格,这款 CPU 最用来超频最适合不过,潜力巨大。同时这款 CPU 采用 Socket 939 接口,支持双通道 DDR 内存。

主板挑选了一块钻石(DFI)入门级 NF4,这也是我来太平洋的原因,这里有上海 DFI 代理。当时 DFI 主板在超频爱好者、高端 DIY 玩家群中广受欢迎,高端产品线 LANParty 系列享有“超频王”的美誉,凡此系列,必属精品。而 LanParty NF4 系列是当时最好的 nForce4 主板,横扫各大超频赛事,被超频玩家们视为神器。

DFI LANParty NF4

许多玩家的超频之路也是从 DFI LanParty 真正开始的,DFI 在他们心中有着不可取代的神圣地位,一提起 LanParty 便热血沸腾。看到这金灿灿的黄色,仿佛回到了那个充满挑战的年代,属于 DFI NF4 的年代。纵观 2004 – 2005 年各大超频赛事,选手们钟爱的主板非 DFI 莫属,当时的 NF4-D 仿佛常胜将军一样,攻无不克、战无不胜,在和对手交锋中秒杀对手于无形之。

内存买了两条金士顿 512M DDR,用来组双通道。

XFX GeForce 6600 GT

显卡选了一款 XFX(讯景)的 N 卡,没记错的话应该是中端型号 GeForce 6600。而单核、集显的那个年代,ATI Radeon 9550 火遍大江南北,堪称性价比之王。当初选用 N 卡可能考虑和 NF4 主板更好的兼容性吧,我这入门 NF4 板 + 中端 GeForce 也别想 SLI 了。

TT 迷你塔

为了方便超频,没有选择原装散热器,而是买了一个 TT 迷你塔,三热管全铜设计,做工非常扎实。记得里面扣具特别丰富,各平台都能适用。

超频

回家后便开始装机超频,小心翼翼地调外频、电压、内存时序等各个参数,设置内存异步模式,运行 SuperPI 测试。最后稳定在 2.4GHz,将频率提高了 30% 左右,这时性能已经相当于 Athlon 64 3800+ 的水平了,而且发热并不高。

那段时间内,我还帮朋友装了几台机器,用上了 Sempron(闪龙)、Athlon 64 2800+ (754) 等处理器,AMD 处理器超频潜力令人印象深刻。记得当时还有另外一员超频猛将:Intel Celeron D(赛扬 D)。

Athlon 64 的辉煌

2001 – 2003 年,速龙 XP 凭借超频和性价比两大优势,取得了不小的成功。AMD 在 DIY 玩家群中树立了良心企业形象,也为 Atholon 64 处理器的辉埋下了伏笔。

2003 年 9 月,AMD 发布了有史以来的首款 64 位处理器,K8 架构横空出世,命名为 Athlon 64,也就是速龙 64。amd64 架构使 AMD 在长达30多年的技术竞争史上首次领先对手,打破了以往 AMD 作为技术模仿者与跟随者的形象,用 64 位处理器证明了自己的技术实力。一场技术反击战开始打响,曾经高傲的 Intel,在 AMD 的 64 位架构已被主流市场接受的情况下,不得不放下身段走在 AMD 后面,后续的 P4 处理器开始支持 amd64 指令。

第一代 Athlon 64 分为 Athlon 64 和 Athlon 64 FX 两个版本,其中一个重要创新是 CPU 内部集成内存控制器,直接读写内存中的数据,从而将内存延时降至最低。接口分别为 Socket 754 和 Socket 940,前者仅支持单通道内存,后者支持双通道,分别面向主流和高端发烧市场。同时,速龙 64 也是 AMD 消费级 CPU 之中第一次采用散热盖的设计,并支持 Cool\\’n\\’Quiet 技术,相比速龙 XP 发热量大大降低。

随着人们对64位运算认识的加深,消费者对 64 位处理器需求迫切,同时 AMD 也需要调整市场策略来应对 200MHz 外频的 P4C(Northwood) 的性能进步。2004 年,AMD 对 Athlon 64 系列采用新的市场策略,推出 Socket 939 接口统一 Socket 754 和 Socket 940 接口,支持双通道内存,同时降低售价,推出更多的型号完善产品线。刚好那时 Intel 的 Prescott P4 走火入魔,成为高热低能的代名词。AMD 凭借 64 位架构加成以及高性价比优势,赢得了市场的认可。

到了 2005 年,CPU 工艺制程发展到 90nm,AMD 抓住了技术架构更替的机遇,诞生了 Athlon 64 时代最经典的系列:Venice(威尼斯),不到 2GHz 的 Athlon 64 就能匹敌 3GHz 的 Intel P4 性能,可见其架构的优势。1.8Ghz 的 Athlon 64 3000+ 更是成为一代超频王,先进制程加上成熟架构,以及优秀的功耗管理,还有高性价比优势,在当时掀起了一股超频热潮,成为那个 DIY 盛世的印记。

DFI、XFX 现状

如今 abit(升技)、 DFI 等当年在 DIY 超频领域响当当的品牌早已消失在大众眼中,abit 2008 年底宣布倒闭,DFI 也于 2010 年彻底退出民用市场。PC 市场和 DIY 市场的萎靡,已经没有这些小众品牌的生存空间了。

XFX(讯景)曾经是 NVIDIA 全球最高级别 AIC 合作伙伴,在相当长的时间内,XFX 一直是 NVIDIA 显卡的首选品牌之一,甚至被视为每代 N 卡的公版标准。情况从 2008 年底出现了变化,XFX 宣布与 AMD 达成合作伙伴关系,开始推出 Radeon 系列显卡。2010 年底,XFX 的 NVIDIA 产品线彻底终结,专注于 A 卡市场。

AMD 逆袭

AMD闪龙3000+参数—闪龙3000什么时候

多年来,Intel 似乎是 PC 处理器领域的唯一巨头,扮演着绝对主导地位,尤其是 2006 年推出酷睿系列处理器之后。AMD的处理器因为推土机、挖掘机架构的笨重,在处理器市场被 Intel 压的几乎无法喘息。2010 年之后的几年,AMD 一直在英特尔的阴影下艰难生存,不管是台式机还是移动平台,AMD 似乎已经成了“低端机”的代名词。2016 年第三季度的时候,Intel 达到最高峰,占据了处理器市场 82.5% 的市场份额,远远把 AMD 甩在身后。随便哪一台电脑,大家都是直接选 Intel 处理器,高端市场更是如此。

不过 2017年发布的锐龙 Ryzen 处理器让局势发生了转折,ZEN 架构相较前一代的挖掘机架构提升了52% 的效率。两大 PC 处理器巨头再次开启“核”战,AMD 一路披荆斩棘,市场份额再次赶超 Intel。现在 AMD 正在凭借其第三代 Ryzen 处理器大放异彩,7nm 工艺优势明显,在单核性能上,同级别的 AMD CPU 已经可以匹敌英特尔,而在多核性能与价格上,AMD 则占据了不小的优势,具备了挑战英特尔在主流市场和 HEDT 领域的实力。

而如今我已不玩 PC 和 DIY,主要用 MacBook Pro(外接显示器),当年 OCer 的激情似乎早已远去。

一份关于AMD经典的个人浅论

说在前边的话:

这十年间AMD过的磕磕绊绊,哪怕是农企自家的员工都说,“我嚼着AMD都该死个十回八回了,奇迹的是每回还都挺过来了”,之前小编写了很多N卡的,就有朋友问小编为什么不写A卡,把他们这些A卡粉放哪里了,于是今天小编也来写一下关于AMD的经典。另外ATI是2006年被收购,2007年才有新核心显卡面世,所以显卡产品从2007年开始。只是有一款特殊意义的显卡HD2900XT。

1、Athlon64 3000+ 939 VENICE核心

AMD的3000+好多个核心,有闪龙版的有速龙版的,此处说的是速龙版的,更早还有一款采用130nm工艺的754借口版速龙,以及130nm版的939速龙,然后才是这款最最经典款的90nm版代号威尼斯的速龙。因为当时INTEL还在市场里拿旧核心的奔腾D系列双核骗钱,内置内存控制器在系统总线HT配合下的速龙系列一上市就打得高频奔四满地找牙,就是从那时候开始,intel才放弃了自己的主频性能论,转而拿效能论来说事,这是后话。

威尼斯版的速龙之所以经典,包含以下几个因素:一是同系列产品中最便宜的一款,二是支持双通道内存,三是超频能力强劲。我们都知道同架构同工艺的条件下,低频产品往往都是在出厂时测试人为干预的情况下才以低频产品的价格来卖的(高频下不稳定所以低频来卖的情况更多),所以从理论上来说越是低频的产品越是超频潜力强大。又加上市场等因素合力,很多时候本该是高频的产品却不得不人为锁到低频来卖,所以威尼斯速龙3000+的横空出世,代表了新工艺,成熟的新架构,加上价格相对低廉,成为了当年度中风头最盛的CPU,当时玩家们超到2.2G的比比即是,而这货的原始频率只有区区1.8G,到后期更是冒出很多2.5G甚至2.7G的狂人们,那是一个全民皆超的年代。

威尼斯核心速龙3000+,面世年代是2005年。

2、Sempron 2500+ 754 Palermo核心,年代:2005

关键词:平台廉价,整体性能出众,超频能力恐怖

这款妖孽的CPU其超频能力只能用恐怖来形容,老范至今手中还珍藏着一枚这货的钥匙扣。要说本身的性能参数,这货绝对是非常不起眼,主频只有区区1.4G,连现在很多手机CPU看上去都不如,关键论家还是颗羞涩的小单核……挺可怜巴巴的,并且刚面世的时候也才三四百块的售价,属于廉价中的廉价。

但就是这么个小东西直接pk得低端赛扬当时是哭爹喊妈哟,当时市场里还有人炒2500+的,没办法,人红是非多么,倒是有钱人看不上这货,看上这货的未必都是没钱的。于是乎市场里到处都在讨论2500+的供货情况,也让当时一部分有眼光的商家大赚了一笔。

闪龙2500+当时的绝配是昂达热力狂飙NF4X主板,这款主板由钻石贴牌,所以在超频部分特别的有所加强,是昂达有生以来少有的良心主板之一,轻松上300外聘,主频拉到2.1G以上,关键是,这只是2500+超频的底线,如果你手里有一颗连300外频也拉不上去的这货,只能说你人品不好。

3、Athlon64 X2 3600+ 2006年(2006仅有专供OEM的版本,2007年出现了零售版本)

2006年,对于AMD来说应该是永生难忘的一个年份,在年初AMD还洋洋得意地推出了万元级速龙双核6000+,市场一片叫好,到了年中,AMD却不得不意识到,双核3600+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诞生的,虽然与低端的扣肉E4系列相比并不是碾压级的性能差距,但此时K8核心已经全面落后,INTEL开始玩起了“效能”这个当初农企提出的命题,并且,INTEL比AMD玩得高明多了。——这其实也凸显出了营销对销售影响的作用。在高频低能的P4时代,各大媒体都在狂轰乱炸高主频的奔腾四和在当时基本等同鸡肋的超线程技术,虽然性能上不占优但是一忽悠一个准。何况INTEL还有个万年不变的大招——排他性厂商补贴(这也是老范对INTEL一直很BS的原因之一,这不是高科技厂商间竞争的优胜略汰,而是一种有钱的耍流氓,国内一众的新蓝七喜神舟之流就这么心甘情愿地被法克并享受着,如果是农企自己营销不给力产品不给力那是咎由自取,参考苹果的牛顿,盛大的盒子,诺基亚的N9……此处却不是,老范无意批评这种企业的营销行为,只知道赢利和盈利才是他们的最高准则,但对采用不正当手段来为所谓的营销和赢利来作为遮羞布,在影响社会进步及发展的领域,是一种反人类的无耻行为。

X2 3600+同样有数个版本,最为经典的还属采用AM2接口的版本,因为AM2接口将AMD的桌面级产品第一次统一到同一个接口之上,主板厂家省事,用户升级省事,芯片组设计商也省事。主频我记得是1.9G吧?等我百度一下。主频2G,早期的939接口仅支持DDR内存,并且是面相OEM的,不过随后零售市场有流出(此处存疑,我明明记得939的3600+是1.9G主频,AM2的才是2G)。其他参数与AM2平台的常见双核基本相同,不过二级缓存从939时代的256K提高到后来的512K。这些都不重要,最重要的是价格,面世之初就500多块钱的售价,在2005年还只能考虑低端的闪龙或者赛扬,但是转过一年的时间就能买到性能不止翻倍的双核速龙,AMD当时也是蛮拼的了。超频能力也不错,毕竟主频低,还开放了0.5倍频的调节,于是,迅速在市场发力,一度出现过高价售卖和有价无货的境地——这也反映出AMD自身的另一个问题,产能不足。

双核3600+,以及更高规格点的3800+出现的意义,在于普及了桌面的双核,虽然扣肉当时在性能上已经是全面超越,但价格却并不亲民,从2006年下半年开始,AMD的双核产品真正意义上的称为了高性价比。2006年,是全民开始迈步跑入双核时代的元年。

Athlon 64 X2 3600+关键词:开启桌面性能级CPU低价元年,2x512k二缓,支持双通DDR2,超频能力强

4、AMD 690G Chipset 2006年

稍微有点资历的朋友都知道如今AMD的显卡事业部门来自于2006年的一场收购,当时农企手中难得地依靠K8有了不少的现金流,加上一部分股票,以总价54亿美元收购了加拿大的芯片公司ATI,如今很多人会说如果不花这笔钱,也许如今AMD会过得更好。而老范的观点则相反,如果没有这场收购,那么如今AMD也就是一个末流的芯片设计公司罢了,连存在不存在都不好说,参考当年的全美达。在中央处理器产业当中,整合度越来越高是整个大产业不可避免的趋势,就像当年INTEL把声卡网卡都集中在芯片组里面挤掉了两个产业一样,以后芯片组和图形处理芯片也必定会集成于一个芯片当中,甚至不远的将来内存和硬盘也有可能集成上去,加上处理器,应该称为超芯片或者是全能芯片——INTEL和AMD现在正不遗余力地干这件事。

正是由于大家都心照不宣的有了高整合这个芯片设计理念,所以整合一家其他领域的芯片公司才显得十分有必要,也才有了如今INTEL,AMD,NVIDIA都同时生产中央微处理器和图形微处理器,NV那是被逼上梁上了,所以老范也一直对GF100的评价颇高,虽然一代产品出来后性能像一坨屎,但是对于NV这种知难而进用于创新的精神,本人是极度佩服的,也预见二代三代产品必将脱胎换骨。

说了这么多,然后才是本段要介绍的嘉宾——RS690芯片组产品。要说这货,其实是人家ATI的骨肉,还没有加入农企以前,集成了四管线双顶点X700级别独显性能的显示芯片就被炒得沸沸扬扬了,正是由于ATI在整合芯片部分显示出来的技术性较强,江湖上也才会有INTEL推出基于ATI的RS400芯片原厂主板——INTEL推出基于别家公司芯片组的原厂主板,也许以后永远不太可能有了。不过,RS690南桥采用的SB600南桥性能一般甚至有些残废(AMD当时还是手笔小了些,如果能把SIS也拿到手中,整合SIS的磁盘控制芯片的技术,那真的是——完美)。不过即便如此,基于RS690芯片组的主板上市后还是引起了轰动,尤其是相对高端的690G主板,在一众二三线主板商推波助澜下,迅速点燃了市场,与前文所提到的X2 3600+,3800+以及4000+一起,简直就是主流市场装机的标配。要说为什么这个主板芯片组能够引起如此大的轰动,大概就是桌面级整合主板第一次有了与独显性能相当的显示芯片吧。一直以来,只要提起集成主板,大家的主观印象就是:性能差,玩不了游戏,办公用的,看DVD级别电影都会卡等等,但是690G集成的X1250显卡第一次将集成主板的性能提升到了新高度,与当时市场里主流的入门级独显X1300SE以及7100GS几乎打成平手,这可是十年前。如果这么对比大家还有些模糊的话,那我就说个最直观的:只搭配512M内存情况下,690G主板就能流畅跑魔兽世界。

AMD闪龙3000+参数—闪龙3000什么时候

690系列芯片组的意义在于,它是第一款AMD-ATI组合推出的产品将整合主板性能低表现差的就有印象一扫而光,开始有了接近甚至超过入门级独显产品的表现。一直到2010年某网站的一项调查中,用户使用的集成主板数量群接近六成排名第一比后来的780G等都要多。并且,这款芯片组以及后来的780G芯片组基本彻底宣告了NVIDIA与AMD在芯片组领域的终结,对NV后来推出数款划时代的整合产品都有促进作用。

5、Radeon HD2900XT 2007年

2006年,虽然同样举步维艰,AMD依旧斥资54亿美元收购了同样日子不好过的ATI,两大业界老二终于走到了一块。其实坊间还有这样一个传闻,当年AMD要跟NV合并,但是NV开出的条件是老黄出任合并后新公司的CEO,于是就黄了。无论真假,AMD与NV也是在不归路上也是越走越远。2900XT其实是合并前就在ATI的路线图中且处于研发中的产品,只是农企捡了个现成的便宜,加上本身2900XT的市场表现也不怎么好,所以这是一款很少有人提起和记得的显卡,尽管这是二者合并后农企发布的第一款新架构旗舰级别显卡。

对于2900XT入选本文,老范是颇为纠结的,要说他经典,似乎有些勉强,但要说就一寻常货色,但也有辱声名。似乎跟现在的三四线明星一样,半红不火,但也是这么一号人物。2900XT在江湖上还有那么一点地位,靠的是全新的架构,当然老范并不认为只要是全新架构的产品就称得上经典,二是,这货开创的新架构在随后几代产品中大放异彩,而诸如推土机的一代,其后的压路机等等就没有这样的表现和市场地位。并且,HD2900XT还有一个哪怕是现在,很多高端卡上边也不曾有过的强悍规格——512bit的显存设计。这是一款体现了ATI始自以来的设计理念的产品,追求在显存的吞吐量上取得优势,尽管此款产品由于制程工艺的限制实际性能表现很差劲。

Radeon HD2900XT关键词:双A合并后第一款新架构的旗舰产品,拥有前无来者的512bit显存带宽,首倡的GPU内置硬解高清模块。

2900XT,当时的造型还是相当拉风的

6、Athlon 64 X2 5000+ Black Edition2007年

感受到市场压力的农企在2007年下半年,推出了黑盒版的5000+,所谓的黑盒,指的就是不锁倍频,能够方便用户超频。事实证明这一招还是屡试不爽的,每当农企在CPU领域不给力的时候,总有主打超频的玩意儿出来,要么是“玩家无意”间发现,要么干脆像黑五一样是官方蓄意为之。

而当时市场里,又恰恰有一款悍马主板横空出世,开始主打全固态多相供电的理念,并以稳定超频作为卖点来宣传,在一代悍马799之后很快出现了599的二代悍马以及后来的三代悍马HA03,最初几代悍马还基本上是运作成熟的产品,由当年负责设计梅捷龙板的Martin Chang来操刀设计,但是——貌似跑题了,多说一点吧。悍马主板其实是捷波在大陆的分公司捷锐做的,而捷锐相对独立,后来捷波看悍马主板卖得好就把大陆捷锐收购了,结果就是从五六代开始悍马主板一窝不如一窝。

悍马主板与黑五可以说是绝配,两者加起来千元的价格也非常适合大众市场,加上黑五本身优异的超频性能(轻松超频到3.3G以上),一直到08年初都是市场里的热销组合,黑五为AMD捍卫当时的中低端市场立下了汗马功劳。

Athlon 64 X2 5000+ Black Edition关键词:官方未锁频,高超频能力,K8一代最后的辉煌(推土机即将面世)

7、Radeon HD4850 2008年

对于AMD来说,R600绝对是失败的一代,并且其后的RV670也基本上是雷声大雨点小。这也造成了从2007年是农企在GPU市场异常郁闷的一个年份,哪怕是后来双芯的HD3870战胜了8800GTX,但是市场表现方面,依旧是满屏绿色,不见嫣红。那时候不要说AMD自己,就是农企那些合作伙伴,都受伤地不要不要的。举个例子说,亲们听说过精星吗?听说过启亨吗?甚至,大家听说过技嘉显卡吗?这些当年可都是响当当的AIB啊,就是因为农企那几年表现太不给力,所以间接造成了自己的伙伴要么被收购要么两条线,就当时市场里要想找一片AMD芯片的显卡出来,都是难上加难。

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之下,进入08年以后,农企调整了自己的产品策略,不再在大核心上边争取优势,而是主打小核心,以小核心的性能争取达到NVIDIA次旗舰级GPU的芯片,只要能够做到,就一定比NV赚得多——农企智商上终于翻篇儿了。HD4850几乎可以说是横空出世的,在没有任何人看好RV770一代的时候(因为RV670以及后来的RV770全部脱胎于R600,同一架构的产物,核心做些细微改动而已,提升工艺),HD4850在测试中超频后甚至可以超越9800GT,而二者在价格上则相差了几百元——这就是小核心策略的胜利,旗舰卡?两个小核心做在一张卡上就可以了啊,所以HD4870X2也当仁不让地坐上了王位,尽管以二打一有些胜之不武,但是,同样都是一张显卡,性能胜出,这就是王道。当然也主要归功于CF交火效率的大幅提升,最低九成以上的性能提升还是说明农企的驱动开发人员没闲着的。

RadeonHD4850关键词:农企首倡的小核心策略成功,性能功耗比战胜对手,极高的i性能交火提升率

HD4850 时至今日依然有很多人在寻找这款显卡的二手卡来收藏

8、Athlon 64 X2 5000(FX5000) 散片2009年

在2009年,AMD的三核四核产品已经相当常见了,对于三核这种奇葩产品来说,也只能说明农企的多核心产品线较全。不过性能方面农企已经落后了三年多,所以这个时候急需一些能够刺激用户神经的亮点型产品。

所以,开核这么个绝无仅有的新概念产生了

最早一款能够开核的产品见于上一网友曝光的X3 720,开核之后变身四核,并且根据各项测试都是稳定的,而用户要做的仅仅是打开BIOS里的高级时钟校准功能,最初所用的主板是华擎——于是,这个世界开始疯狂了。其后大家发现,非常多AMD的三核产品都可以开核,而开核的关键除了与CPU自身素质密切相关外,与主板相关的BIOS开发和设计有关,于是,坊间就有留言华擎跟映泰得到了农企研发的神秘加成。

这些都不是重点,重点是,没多久就有人发现,双核心也可以开核的哦。最早一款能开核的双核心是7750,似乎记得这是颗CPU型号的盆友已经不多了(插播,AIN三家都使用过的编号名称是9550,并且,A家在显卡及CPU上都出现过型号为9950的产品),因为随后双开四的所有热门都集中在一款黑户产品X2 5000上边。为什么说这货是黑户,因为这货根本就不在AMD公开面向零售的产品之列,所以,所有能见到的5000产品都是从特殊渠道流出来的,所以没有“+”的5000比当年的黑五还狂(因为二开四之后显示FX四核,所以也有人称其为FX5000),频率超得高有什么用啊,多核才是王道啊,4G频率的双核和3G频率的四核售价一样,你选哪款?于是用户又一次用money来投票表明自己的态度。这款U在市场里大热了半年多时间,虽然后来又有速龙220来顶替上,但是超高的开核率保证了其后两三年,依旧是某宝上边的热门开核产品。

几款最为知名的二开四产品型号分别是7750,5000,220。而三者相比较而言,7750的开核成功率最低,且功耗大架构老仅支持二代内存。X2 5000开核成功率高,能够开出三缓这点很重要,基本等同于FX系列的高端四核般存在。而X2 220则有很大的几率买到开不出的雷,除此之外,因为是正式版的零售产品,所以有些版本是被人为限制开核的。不过X2 220是三款之中唯一一款支持三代内存的。

Athlon 64 X2 5000(FX5000)关键词:高开核率,能够开出三缓,低廉的售价,众多能够支持开核的主板支持。

AMD闪龙3000+参数—闪龙3000什么时候

9、PhenomII X4 955 2009年

推土机憋了好多年结果面世了以后极其不给力,所以,定位于顶级的羿龙产品也是不断降价,比如955.其实最初955的定位在农企里面是高端,在整个民用消费级市场也属于中高端,不过此时农企已经快要失掉了在性能级CPU市场与INTEL比拼的动力,无论是姗姗来迟的推土机,还是其后的打桩机压路机,PPT总是美好的,现实总是残忍的,PPT大师这一称呼也就是从那个时候开始叫起来。

但万事总会有个例外,比如这款经典的955

最初955在农企自己产品线里也位列高端,性能表现是非常不错的,无奈价格颇高,半年之后价格才逐渐回落,当时市场里主流的还是高频双核,像X2240、X2255之类的高频双核风头正盛,低端四核市场也有631、640等鲜肉们在占领,所以955当时是高高在上的。不过,如果现在在AMD吧做个调查,问常驻的吧友有多少用过955四核,我估计没有四成也差不了多少,在功耗,多核效率,主频,售价等方面做了平衡以后,千元左右的市场里,性价比最高的四核就是955,以至于停产数月之后AMD因为没有新的替代产品补充时,又把这货给复产了,更换了新的步进,售价要更低,由此可以看得出这款U 的受欢迎程度。

PhenomII X4 955关键词:性价比高,后期推出了官方黑盒版本

10、Radeon HD7970 2011年

7970的确是近几年来AMD少有的给力显卡之一,尤其是后来推出的Ghz版本,比他牛的,价格也高功耗也高。跟他价格一样的,还是没他犀利,至于那些售价没他高的,一直跟他战了三代。一直到760ti发布的时候,黄公公还在那7970来做对比,农企神奇的在GPU领域也上演了一场一代战N代的传奇。即使是现在,7970依旧不过时,一般的游戏随便都能拿下,抛开价格因素,在显卡历史上近十年内能与之相对比的产品只有当年的9550与6600GT,请记住,芯片领域中,GPU市场是最为混乱的之一,如果没有两把刷子,经典二字不是随便能写的,你自己封的不算,要大家认可了才行。而7970,不仅市场和用户的双认可,连竞争对手也认同,对于危机四伏的农企来说,这是非常非常难得的一件事。

当年的矿机大量的使用了7900级别的显卡来挖矿,其后虽然挖矿不流行了,但是也从侧面说明在特殊运算的领域,7970所采用的架构还是很有优势的。

Radeon HD7970关键词:同价格级性能领先,极佳的超频能力,双卡CF后秒杀任一旗舰的恐怖能力,挖矿产出佳

11 、APU A8-3850 2011年

选这货作为APU的代表,为什么选他,因为第一代,准旗舰(上边的3870(K)售价有点点高不大众),主频够高,且集显表现性能不差。说实话一直到现在APU是既成功又失败的,成功之处在于融合的概念终于见到了实物产品,并且融合度较高。失败之处在于CPU表现太差,且……表现越来越差(与同代I家产品比)。

不过,不要以为I家现在的HD系列集成显卡的玩意儿也能叫融合,那只是简单的把GPU集成到处理器里而已,运算的时候二者是相对独立的。而理想中的APU把二者运算合二为一,甚至农企还有把芯片设计也彻底融合的想法。这就是为什么可以看到很多大型的超算,尤其是国际排名考前的那些,都会选用性能优良的GPU作为配件,这是因为除了负责图像光影等部分运算的同时,浮点运算的性能要高于CPU。

而农企的APU野心就在于此,简单来说,同样的运算部分,在APU这里,二者是协同运算的,跟双核不一样,双核是双胞胎都擅长数学,但是碰到政治题却傻了眼,因为先天设计里边就不会做政治题,集成的那个所谓的高性能核芯显卡,也只是让二兄弟拥有了一台掌上词典,对解答政治的帮助相当有限。而APU的协同运算则可以视作一个学霸,同时做着数学题和政治题,甚至还能用某些数学思路来回答政治考试中某些哲学问题。所以,一直到现在,老范非常非常看好APU的前景未来,并且对APU的前景充满信心。

A8-3850的各项参数大家可以自己百度,也许有些朋友还在用着这颗APU。其他我不多说了,单选这个型号的意义老范也说了,象征意义更大,要说本文唯一有些名不符“经典”二字的,也许就是这货了。

APU A8-3850关键词:划时代的融合产品,可以媲美独显的游戏表现,未来更广阔的应用领域,相对低廉的售价

12、Radeon R9 Fury Nano 2015年

其实老范也不得不承认,2012世界末日之后,一直到2015年,农企都没有啥产品能让人眼前一亮,PPT专业户不是白叫的。但好歹ATI时代遗留下来的优良传统——敢于使用新工艺保留了下来,也于是造就了2015年真正的划时代产品Radeon R9 FuryX以及衍生品Radeon R9 Fury Nano。

但就性能来说,Fury X似乎更有理由入选本文,但老范这里选择Nano的原因则是体积以及Nano所主打的理念。理念这个东西很重要,君不见马云就是有了让全世界商人网上交易的理念而诞生了阿里巴巴。斐济新架构,本身农企在之前的PPT上边已经自己吹得天花乱坠,最吸引人的莫过于牛叉的4096bit位宽的HBM显存,至于更具体的规格和性能表现,年份较近,大家稍一搜索就能见到,在此不再赘述。小编重点说说Nano所倡导的这个理念。

大家都知道Nano体积非常迷你,依靠着强大的显存表现和新架构的优势,以小身板就能够与众多次旗舰级显卡战平,这个可是不得了的,意味着迷你机箱里边也能够塞下怪兽级显卡了。这就是老范说的重点。作为新时代的玩家,如果还在追求厚实笨重外观超YY的外星人机箱,那我只能说你真是老了,在这个高度整合的年代,连大大都在互联网大会上那款迷你的平衡车有兴趣呢,小不代表不好啊亲。小机箱在以往那就是能玩个小游戏斗上上网的概念,到后来是能玩得起网游就算不错了。但,折腾不止的我们追求仅限于此吗?在小编心中,理想的HTPC应该是这样的,首先就是能够代替骗钱的PSV们,其次要能够经受住各式高分辨率变态游戏的折磨(毕竟在客厅玩游戏大屏才够爽),最后要能够成为小型的家庭云聚合系统的处理中心——还没明白我的意思吗?我的意思是,你家里放一台变态级性能的盒子,然后在卧室,用PAD连上这个中心,至少可以借助这个服务器的处理能力来运行大型的游戏看高清的视频,PAD负责的就是与服务器之间纯数据的链接,而自己本身则少参与运算或者不参与运算——这种概念型的云服务器前几年出现过,貌似还是因为网络带宽传输的原因参与度较低。但是我们不做,不代表我们不可以想,只有想的好才有可能做得好,如果不想,连做都没得做。

Nano以后应该会是一代经典,小编悄悄的说。

RadeonR9 Fury Nano关键词:小体积高性能,首次采用新型显存,恐怖的带宽吞吐量,浮点运算能力进一步提升。

用户评论


陌颜幽梦

期待好久了,终于看到有关 AMD 闪龙 3000 参数的消息!听说它的续航时间非常出色,而且性能强劲。希望能尽快上市,我已经迫不及待要入手了!

    有20位网友表示赞同!


颓废i

AMD 闪龙 3000 的参数看起来很诱人,但发布日期还是个未知数。其实我一直对移动平台比较关注,希望这次 AMD 能在笔记本电脑上有所作为。

    有6位网友表示赞同!


拥菢过后只剰凄凉

看了下参数,性能和续航都是一大亮点!不过对于游戏玩家来说,处理器频率也很关键啊。不知道闪龙 3000 的频率会怎么样?希望能有更明确的测试结果出来参考一下。

    有19位网友表示赞同!


熟悉看不清

感觉 AMD 在移动端越来越强势了,这次闪龙 3000 参数能看清楚,但什么时候上市还是个悬念。我宁愿等稳妥的产品,也不能在产品发布前被无数营销词语忽悠

    有7位网友表示赞同!


哭花了素颜

一直在用 Intel 的处理器,最近看到闪龙 3000 传闻越来越多,感觉 AMD 终于要挑战一下Intel的主导地位了。参数确实很吸引人,不知道实际体验怎么样?

    有6位网友表示赞同!


蔚蓝的天空〃没有我的翅膀

AMD 的芯片一直是性能和性价比的化身,这次闪龙 3000 参数透露出的竞争力十足,真是令人期待!希望早日见到它真实的面目。

    有18位网友表示赞同!


恰十年

看了下参数,感觉闪龙 3000 确实很有潜力,但还是有一些不足。比如功耗控制和散热方案等方面可能还需要进一步优化才能更满足高端用户的需求。

    有11位网友表示赞同!


蝶恋花╮

AMD 总算开眼了!闪龙 3000 的参数终于来了。这个性能配置完全可以媲美主流高端芯片,价格上肯定也会更加亲民哦

    有19位网友表示赞同!


大王派我来巡山!

希望 AMD 能把处理器频率提上去,这样对游戏玩家来说更有吸引力!要不然光靠续航和多核性能就很难说服人们转向闪龙 3000

    有10位网友表示赞同!


盲从于你

其实我更看重实际的应用效果而不是仅仅依赖参数数据。期待一些专业评测来真实揭示闪龙 3000 的性能表现,这样才能更好地了解它的优劣势。

    有19位网友表示赞同!


聽風

AMD 这回真没少宣传闪龙 3000 ,但我个人感觉这些参数数据还比较空泛。希望在正式发布时能看到更具体、更全面的信息,比如功耗表现和游戏性能测试结果等等。

    有6位网友表示赞同!


tina

什么时候上市啊?我一直都很想知道!我的老笔记本已经不太行了,想要尽快换一台新款的,AMD 的闪龙 3000 看起来很有希望.

    有16位网友表示赞同!


纯情小火鸡

参数数据看着很不错 ,但是实际使用效果才是最重要的。期待看到一些用户体验评测,以便更好地了解AMD 的闪龙 3000 真实表现

    有19位网友表示赞同!


淡抹烟熏妆丶

我对 AMD 越来越有信心了!闪龙 3000 的出现,将会给移动平台带来巨大改变,引领一个新的性能时代!

    有5位网友表示赞同!


我就是这样一个人

其实我更关注的是定价。AMD 需要在保证性能的同时控制好成本,才能真正打动消费者。如果价格太高的话,估计很难与 Intel 抗衡

    有11位网友表示赞同!


雪花ミ飞舞

感觉 AMD 闪龙 3000 的参数挺不错 的 。 希望能尽快上市让大家体验一把真实的实力!期待它能够给移动计算领域带来颠覆性的进步!

    有12位网友表示赞同!


眉黛如画

AMD 这回真的要好好打一场了!闪龙 3000 的出现,必将掀起一次全新的处理器大战。我可是等候已久的人们,终于看到希望了 !

    有8位网友表示赞同!


花容月貌

我对 AMD 闪龙 3000 不抱很大的期待,毕竟移动平台是一个比较特殊的领域,需要考虑很多因素,如功耗控制、散热方案以及生态支持等等。真要看性能表现还是要等实际测试结果出来才能下结论。

    有5位网友表示赞同!

程序开发

电脑临时文件夹在什么位置?应该怎么删除—电脑临时文件如何删除

2025-8-9 12:19:14

程序开发

富士F75EXR参数、富士f775exr评测

2025-8-9 12:30:00

0 条回复 A文章作者 M管理员
    暂无讨论,说说你的看法吧
个人中心
购物车
优惠劵
今日签到
有新私信 私信列表
搜索